随着深中通道的通车,粤港澳大湾区“一小时生活圈”正式照进现实,不仅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融,也为民生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。近日,一位来自香港的退休工程师陈伯(化名)在中山爱尔眼科医院,通过一次精准的手术,成功摆脱了困扰他多年的白内障、老花眼和近视,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视界。而这次让他重见光明的旅程,竟源于一次计划外的中山之行。
深中通道牵线,五年等待终现转机!
陈伯是一位资深电气工程师,退休后本该含饴弄孙、安享晚年,然而视力问题却成了他最大的烦恼。“近视戴了几十年眼镜,年纪大了又添了老花,看远看近都不方便,要换两副眼镜。最近几年,眼睛越来越朦,像隔着一层毛玻璃,检查后才知道是白内障。”陈伯坦言,他在香港公立医院登记排队做白内障手术,这一等就是五年多,视力在等待中每况愈下,生活质量大打折扣。
恰逢深中通道已开通,陈伯与家人慕名前往中山游玩。在与一位老朋友相聚时,他提及了自己的视力困境。好友立刻向他推荐了中山爱尔眼科医院,并告知医院特设了“老花门诊”,拥有与国际同步的先进诊疗技术,或许能解决他的难题。抱着试一试的心态,陈伯走进了这家医院。
“三重枷锁”一次性解除,同步国际技术点亮新“视”界
接诊的是医院资深的赵岐院长。经过一系列极为精细的术前检查,赵院确诊陈伯患有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”,并同时伴有高达600度的近视和125度的老花眼。这种情况在临床上非常普遍,但传统手术往往只能解决白内障问题,术后仍需依赖眼镜来看清远近物体。
“针对陈先生这样对术后视觉质量要求高的患者,我们推荐并实施了‘屈光性白内障手术’。”赵院介绍道。与仅仅以复明为目的的传统手术不同,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旨在同时解决白内障、老花、近视/远视等多重视力问题。手术的核心在于吸除混浊的自然晶体后,植入一枚功能先进的多焦点人工晶体。
“这枚晶体就像是给眼睛换上一个‘高性能的定焦镜头’,可以根据需要将光线聚焦在远、中、近不同距离,从而模拟年轻时的调节能力,实现术后看远、看中、看近均能保持清晰,无论是驾车、使用电脑还是读书看报,都能轻松应对。”赵院解释说。
手术过程十分顺利,仅用时十多分钟。术后第一天,当医生为他揭开纱布时,陈伯惊喜地发现,眼前的世界从未如此清晰透亮。“好震撼!不仅看远处车牌一清二楚,看手机上的小字也不用戴老花镜了!几十年的近视好像也一起消失了!”复查结果显示,陈伯的远视力恢复至1.0,中、近视力也达到了0.8以上的高水平,这意味着他基本告别了眼镜的束缚。
专家呼吁:正视老化眼问题,主动追求高品质视觉生活
陈伯的经历,是无数备受视觉困扰的中老年人的缩影。赵院指出,许多患者对白内障存在认知误区,认为要等到“熟透了”才能做手术,或者认为手术仅仅是为了“看见”,而忽略了同时解决老花、近视等问题的可能性。
“随着技术的发展,白内障手术已经进入‘屈光时代’。”赵院强调,“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让患者‘看得见’,更是要让他们‘看得清、看得好、看得舒适’,全面提升术后视觉质量和生活品质。像陈先生这样,一次手术解决多重问题,在国内已经是非常成熟和常规的选择。”
赵院特别提醒,尤其是对于从港澳地区前来咨询的患者,内地成熟的医疗技术、更短的就诊等待时间以及个性化的服务,为他们提供了非常优越的医疗选择。他建议,当中老年人出现视力模糊、重影、色彩黯淡、畏光或需要频繁更换眼镜时,应主动到专业的眼科医疗机构进行全面的眼健康检查,而非被动等待。
如今,陈伯已经回到香港,他计划着用这双重获光明的眼睛,去完成更多曾经因视力受限而搁置的旅行计划。深中通道连接的不再仅仅是两座城市,也为像陈伯这样的患者架起了一座通往清晰视界的“健康之桥”。他的故事也向更多人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:科技的进步正不断重新定义老年人的生活可能,主动选择先进的治疗方案,拥抱清晰、高质量的视觉生活,是每一位银发族应有的权利。
撰文:雷晓霞